實現智能制造,需加快產業整合步伐
2016年06月28日,北京—— 在生產條件變得更嚴苛的當下,中國提出“中國制造2025”方案,就是決心在十年內努力打造制造強國。去年底,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《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》,就是要解決一些智能設備、傳感設備標準不一的問題。智能制造在推動過程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設備標準不統一,一旦有標準可循,生產難度也會降低。
工業4.0就是利用大數據、物聯網,把it(信息技術)和ot(計算技術)結合起來。隨時掌握生產信息、性能情況,得到產能跟質量的數據。所以工業4.0的效益非常大,它是一個跨產業、跨供應鏈、跨價值鏈的整合。整合內容從軟件工具到機器設備到系統集成到產品制造等,定制變得可行,生產具有高度彈性,對生產力有極大提升,是國家強大的一個方向。
智能工廠的傳感器可以產生龐大的數據量,用數據定義軟件、軟件定義網絡、網絡定義資料中心,如此引申就能夠整合智能工廠的管理,包括探知、診斷、控管、可視化全方位得以實現。 利用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,將帶來倉儲、配送、銷售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,并將極大地減少庫存,優化供應鏈。同時,利用銷售數據、產品的傳感器數據和供應商數據庫的數據等大數據,制造業企業可以準確地預測全球不同市場區域的商品需求。由于可以跟蹤庫存和銷售價格,所以制造業企業便可節約大量的成本。
消費者與制造業企業之間的交互和交易行為也將產生大量數據,挖掘和分析這些消費者動態數據,能夠幫助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等創新活動中,為產品創新作出貢獻。制造業企業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,進而傳遞給智能設備,進行數據挖掘、設備調整、原材料準備等步驟,才能生產出符合個性化需求的定制產品。
更多智能工業資訊登錄http://www.podssible.com